旅顺口自近代以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扬名于海内外。“一山担两海,一港写春秋”,“一座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道出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映印出它自身跌宕起伏不甘沉沦的悲壮历史。(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旅顺口,位于辽东半岛的西南端,黄海北岸。口门向南,为近封闭式海湾。港口东有黄金山,西有老虎尾,西鸡冠山扼腕港口。口门东西走向近 300 米,港内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港口内分东港与西港两部分:东港在黄金山北麓下,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水较深;西港在老虎尾偏西处,水较浅。旅顺港内四季碧波不扬,港口周围群山环绕,形势险要,古来即为天赐之不冻的天然良港。图为旅顺港内景旧影。(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修建北洋水师军港前的旅顺口,该旧影是自黄金山向港口方向拍摄。(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甲午战争前,修建旅顺军港拦潮坝。旅顺当地人俗称坝沿。(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1881年,中国政府在李鸿章的筹划下,开始了对旅顺口的营建。到1894年时,清政府以旅顺港口门为界,修筑有九座海岸炮台。在营建旅顺海岸炮台的同时,清政府还积极修建船坞,后人称其为“旅顺大坞”。 期间,挖掘坞基,修建码头,开渠引水,拓宽海口,疏通航道,购办机器以及成立修船厂、机械局、建筑弹药库等十余项重大项目,仅在五年的时间中均按时完工。(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从 1880 年旅顺作为北洋军事重镇的兴建开始,到1890年的初步建成,这是旅顺近代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船舶、机械、电信等产业的的相继出现,产业部门种类的不断增多,使旅顺的新兴产业工人队伍的数量有了迅速的增加。1885 年年底,这里的产业技术工人总数已超过 2000 人。而到了1890 年底,旅顺船坞工厂建成投产时,仅一个船坞工厂内就拥有产业技术工人达千人以上。在旅顺从事港坞建设的工人成为东北地区历史上第一批产业工人。(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1894年11月17日,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刊载的旅顺口内中国舰船,从左至右依次为: “靖远”“镇远”“定远”“来远”等舰。(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甲午战争前位于旅顺北城中的宋庆兵营全景。(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停泊在旅顺港内的北洋海军舰只接受李鸿章的检阅。(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在旅顺老虎尾原清军校练场列队等待李鸿章、醇亲王校阅的清兵。(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甲午战争之前,停泊在旅顺港的北洋海军主力舰。(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大东沟海战后,在旅顺港内抢修的镇远舰。从画面表示要抢修的白框上,可以看出当时战斗的惨烈。(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号称“固若金汤的旅顺”竟不能做一日之守,陷落于日寇之魔爪。图为甲午战争后的旅顺港全景。(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1897 年 12 月,俄国太平洋舰队以“过冬”为名,强行将舰船开进旅顺口。1898 年 3 月 27 日,中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旅顺便从此成为其侵华的桥头堡。图为俄国强租旅大时期,对旅顺大坞进行改、扩建,船坞延长了40米。(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俄国强租旅大时期的旅顺港全景。(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日俄战争前旅顺港——老虎尾。(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日俄战争后期的旅顺港。(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1904年8月19日,日军发起第一次总攻,采用重炮轰击俄军东鸡冠山北堡垒工事。图为弹痕累累的东鸡冠山北堡垒。(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1904年12月18日,日军用2.3吨炸药,对东鸡冠山北堡垒进行最后一次大爆破。大爆破后形成的奇异爆破孔,现被称为“玛格丽”,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同时间、不同位置、不同光影下拍摄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而且美女的抑郁神情、眉毛眼睛、眼角的泪滴、头上的发丝和卷发等细节都极为传神。
这个天然形成的光影头像就是一种永久的、和平的象征,守护着东鸡冠山,守护着旅顺,守护着时代和平。
图为东鸡冠山炮台遗址。(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在清代,白玉山曾是军事设施的重地。光绪九年 ( 公元 1883 年 ) 在山的东 北麓建成清军军械总库一座,大门上额由李鸿章亲书“武库”二字。甲午战前还在此修建有白玉山炮台,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后,炮台被毁,军械总库亦荡然无存。而当年身为二品高官,出任旅顺港务工程总办的袁保龄为白玉山撰写的楹联“创四千年未有之规愿成渤海屏藩留都堂奥,环九万里无远弗届漫谈昆明池水汉武旌旗”也不知去向。(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图为1884年以前旅顺市景。
图为早年闯关东来旅顺的贫民窝棚区。
图为旅顺旧市街街景。
俄国强租旅大时期规划并正在建设中的旅顺新市街(太阳沟)。(引自旅顺口区史志办编著的《回眸中的印迹》)
新华大街同样也是太阳沟的主要交通干线,新华大街东起白山街,西至新启街。街道两侧分布着高大的银杏,每到金秋时节,这里落叶漫道,一片金黄,游客走在这里仿佛置身于童话王国,蓝天、黄叶、老建筑绘成了太阳沟别样的秋日画卷,新华大街也是彩叶节期间一系列节庆活动的主要街道,同时也采取季节性机动车限行措施。
日本殖民旅顺时称这条特殊的街道为“御道”。中间是主道,两边为耳道,是通往关东神宫的必经之路,街道的特殊形制是为了在祭祀时区分身份等级的。用来间隔主道与耳道的绿化带也保留了当时的植被原貌。当年日本本土的园艺师通过对旅顺气候的分析采取了多种树种混合栽植的办法,使其一年四季所展现出来的色彩各不相同。现在是旅顺太阳沟文化产业园区的彩叶大道,被誉为东北地区最美的风景街区。
斯大林路是太阳沟景区主要交通干线,东起白山街,西至潮海街,长1772米,宽11米。1974年路街绿化改造时,栽种了498株樱花树。每到樱花盛开的季节整条街道芳香萦绕,落英缤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为了便于游客更安全地赏樱,太阳沟文化产业园区在樱花盛开时采取了全路段机动车限行措施,让游客赏樱再无后顾之忧。斯大林路沿途分布着胜利塔、留声机博物馆、植物园、旅顺博物馆、德国人商会等重要景点和历史建筑。
旅顺口太阳沟景区光明街旧影。
旅顺口太阳沟景区解放街旧影。
旅顺港
旅顺港
旅顺口
坝沿
船坞东港
北洋军舰
旅顺口舰船
宋庆兵营
北洋军舰
清军校练场
北洋主力舰
镇远舰
旅顺港全景
扩建的船坞
旅顺港
老虎尾
旅顺港
东鸡冠山
玛格丽
炮台遗址
白玉山炮台
旅顺市景
闯关东情景
旧市街景
太阳沟旧照
新华街
白山街
斯大林路
光明街
解放街